
怀古诗的特点
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
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,对自然界的山、水、风、月、草、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,并有所寄托。
唐代咏史怀古诗有哪些特点?
唐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发展时期,五万余首唐诗和两万余首
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既有的无与伦比的辉煌。咏史怀古类
诗词作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近体诗和
词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实绩,而走向了它的成熟。这种成熟,一方面
体现出唐宋时期诗词所共有的思想艺术特征;另一方面,作为一类独
立的诗歌题材,经过唐前数百年的涵养和唐宋文人的共同努力,咏史
怀古诗词又积淀和创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质,形成了作为这一类
诗歌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。这种独有的艺术特征,可概括为如下几
点:
一“、诗”与“ 史”的结合: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
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,就其自身而言,就注
定了它拥有“着诗”“和史”的双重特征。首先,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
恒魅力。源于历史而不泥于历史,咏史,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的简
单敷写或重复,而是史事的文学化,是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
的手段,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,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
式。班固的《咏史》所写缇萦救父一事“,隐括本传,不加藻饰”,基本
上是史传的翻版,相对来说,文学性不足,因而只是咏史诗的初期形
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88
态,尚不能称做是成熟形态的咏史诗。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秉承着唐
宋诗词的特征,从形态上来说,首先是文学,是诗,是词,而不是历史。
其次,咏史怀古诗词要“有史”的根据,即历史性。源于历史本事,有
感而发,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,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,这是
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。因此无论是读史有感,还是登临故地、
凭吊古迹,发思古之幽情,咏史怀古诗词必须有历史本事作为基础和
触发点。即使是像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,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
抒情,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,有燕昭王筑黄
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。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
词的第一特征。
二“、咏史”与“ 言志”的结合: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
从外在形态上讲,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;而从诗歌
的内容构成上说,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“于咏史”“与言志”
的结合,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。咏史不是目的,咏
史是动因,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。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
含有政治的成分,是对政治的关注,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“的志”的
内容,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,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;这些也
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,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,咏史诗更像
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唐宋咏史诗词所关注
的内容,最终都定位于现实政治。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
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,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
创作,如李白、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;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
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,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,唐代的
咏史怀古诗词,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。单纯的对史事
的书写,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,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
借史言志、抒情,有所寄托。如李白的《古风“》齐有倜傥生”,咏写鲁
仲连,最后两句“是吾亦澹荡人,拂衣可同调”,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
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89
感叹上,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即使如王维的
《西施咏》和《夷门歌》等,好像是纯为对史事的咏写,但其中也能见出
诗歌背后所隐藏着的诗人的心志。这也是咏史诗的又一个重要的特
征。
三“、古”与“ 今”的结合:多维的时空组合
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,是它的多
维时空跨度。一般的抒情诗歌,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,无论
是边塞风物的叙写,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,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
限于现在、眼前;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。因为题材的关系,咏史类诗
歌可以上下数千年,纵横几万里,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
由伸展的容量。从前面所举的苏轼的名作《念奴娇・赤壁怀古》,我们
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。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,写到千
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,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,在时
间、空间不断的转移、切换中,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
时此刻心志的抒写。唐宋咏史怀古诗词,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
数。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,引发思古之幽情,此为怀古;然后再由凭
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,此为伤今。
诗歌在古代与当今、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,这是时间的转
换。还有空间的转换,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,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
华,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。刘禹锡的那组名诗《金陵五题》
就是很好的例证。其三《台城》说“:台城六代竞豪华,结绮临春事最
奢。万户千门成野草,只缘一曲《*花》。”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
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,既有时间的跨度,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,体
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。
概而言之,咏史怀古诗词“是诗”“与史“”、咏史”“与言志“”、古”
“与今”的结合与统一,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。
怀古诗的特点
1、结构:临古地――思古人――忆其事――抒己志。
2、内容:国家――国运衰微,统治者――荒淫奢侈,名地――昔盛今衰,古人――壮志难酬,忧国伤时,孤寂失意。
3、手法:用典,对比,借古讽今,吊古伤今。
4、语言:含蓄蕴藉。
5、意象:历史人物,历史事件,吴钩,乌衣巷,淮水,柳营,*花。
6、表现手法:运用典故,今昔对比,借古讽今,即事议论。
7、思想感情:吊古伤今,昔盛今衰,怀才不遇。
8、风格:或雄浑壮阔,或含蓄沉郁。
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,思想较沉重的作品。主要是以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、历史陈迹为题材,借登高望远、咏叹史实、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、寄托哀思、托古讽今等目的。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,且多用典故,手法委婉。
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:一是要知人论世,一是要品赏韵味。所谓“知人论世”,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。古人读诗主张“以意逆志”,即用读者的“意”,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,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“志”。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,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,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。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,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,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。